6月14日,第12届医共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会在陕西山阳召开。山阳县以 “数字健康一张网” 为驱动引擎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践,引发来自全国22个省份600余名医改者关注,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样本。
30分钟极速救援
数据打通生命通道创造奇迹
“快!胸痛患者,准备急救!”5 月25日清晨,户家塬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呼啸着划破秦岭的寂静。桃园村村民何某突发持续性胸痛,急救电话响起15分钟后,随车医生已完成心电图检查、喂服 “心梗一包药”,并将关键数据实时上传县医院胸痛中心。县医院专家通过 “数字健康一张网” 远程指导预处理,同时调度另一辆救护车在高速口待命。从发病到手术,仅用40分钟。这场生死救援,不是偶然的奇迹,是山阳县“30分钟急救圈”高效运转的体现,也是山阳县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大沟深,244个村(社区)分散于重重大山之间,医疗资源覆盖难度大。这里的百姓曾因交通不便,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隐痛。如今,在山阳县“1126” 医改模式下(以构建一套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全县数字健康 “一张网” 为驱动引擎,以深化人事薪酬、医防融合两项改革为抓手,强化党建、财政、硬件、学科、帮扶、中医药六大支撑),医疗资源正突破时空的桎梏,精准触达每个村落。
从信息孤岛到云端共享
“一张网”实现全域贯通
在西照村镇卫生院,72岁的王大爷做完心电图后惊叹不已:“以前去县城检查得折腾大半天,现在3秒数据就到专家手里,10分钟出结果!” 这背后,是山阳县打造的 "数字健康一张网" 在发挥作用。
这张数字健康网按照 "一朵云存储、一套库共享、一平台管理、一张网运行" 的建设,将全县医疗卫生资源紧紧串联,最终织就成 "高效互联、集成共享、安全可靠、融合开放" 的全民健康网络。
纵向到底:打破各个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县镇村医疗数据纵向互通,全面实现“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百村、消毒物资统一供,检查结果相互认,诊疗信息全共享”。
横向到边:打破医疗与公卫系统壁垒。医疗系统即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将患者信息推送至公卫系统,也可以从信息平台调阅患者完整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实现医疗与公卫数据的无缝交互,真正做到卫生健康信息全面共享。
服务到人:打通医疗机构和百姓的信息通道。当地百姓凭一张电子健康卡,即可在全县便捷就诊,通过手机可以预约挂号、查询家医签约、健康档案、公卫记录和就医服务信息,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成为现实,显著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从“形式”整合到业务协同
八大中心激活资源效能
念好医共体 “共”字诀,离不开信息化支撑。山阳县紧扣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要求,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中心,以业务协同为驱动,一体化构建医共体信息化体系。通过构建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机构壁垒,形成连续性服务网络,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驱动医共体从组织架构整合向责任、服务、管理、利益深度融合。
在推动资源共享与能力下沉方面,山阳县通过汇聚在云端的资源,建成医学影像、检验、远程会诊等八大业务共享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以分中心形式与总院同频共振,既避免医疗设备重复投资,更在专家资源下沉、疑难危重诊疗、药品供应保障、双向转诊及公共卫生服务优化等方面加速上下联动。
以急危重症救治为例,山阳县创新构建 "胸痛单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 协同网络,通过建立每月跨院联合演练机制与常态化远程会诊模式,实现急危重症患者 "上车即治" 的救治提速。2023年以来,该协同网络已累计抢救心梗、脑梗等患者300余例,平均抢救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42%,刷新了秦岭山区的急救效率纪录。
在医共体运营管理中心,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成为改革 “智慧中枢”。山阳县构建了人力资源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医防融合管理中心等 “高质量管理八大中心”,依托全量、实时的数据支撑,实现对人财物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调度。例如,行政管理中心通过数据穿透分析,行政指令执行效率提升40%;人力资源中心优化人才结构,助力基层一二级手术量增长110%;财务管理中心加强预算管理,节约采购成本200余万元。
这些基于数据治理的精细化管理,让医共体 “共” 的效能切实转化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
从“被动等靠”到“主动服务”
数据重构患者服务生态
医共体运营管理中,留住区域患者是关键所在。然而,传统“被动等靠患者上门”的服务模式恰似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致使患者流失,门诊量走低。
以往,患者常因不了解自身病情而挂错科室,首诊医生又缺乏转诊的主动性,加之科室间信息沟通存在障碍,患者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诊疗。由于基层与总院信息上下联通不畅,医生无法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可能会导致病情延误、慢病发展成为大病。医院服务仅停留在检查检验结果的推送和解读,缺乏后续的健康跟踪与管理服务。
山阳县以数据为 "良方",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宝藏,让数据成为发现问题的 "放大镜" 与解决问题的 "望远镜"。
针对院内门诊转科问题,医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筛查患者信息,主动提醒首诊医生转科,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数字健康一张网”和全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主动提醒患者及时就医、主动健康干预。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亚健康人群和疑似病例进行精准分类,构建了“基层筛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康复管理”的服务闭环,实施分层健康管理。
从依赖经验的“被动接诊”到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三早”管理,山阳县通过分级诊疗、AI筛查、智能转诊等数字化手段落实主动服务策略,提升了诊疗效率、改善了患者体验,成功将患者牢牢留在了域内。如今,山阳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3%,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65.53%。
从人工转诊到AI调度
智能体破解分级诊疗难题
医共体落地最大难点是分级诊疗,而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转诊。受技术水平、人为因素、体制原因及共享机制等影响,传统转诊模式常出现“该转不转”或“盲目乱转”的问题。
针对这一痛点,山阳县创新AI新技术,基于众阳健康医疗专业大模型MsunGPT,融合DeepSeek通用大模型能力,构建了分级诊疗智能体。该智能体能够根据患者全面的诊疗数据,精准诊断和评估哪些疾病需要上转,哪些疾病建议下转,科学调配医共体内的资源,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转诊方式,推动分级诊疗从“人工经验”向“智能驱动”转变,真正实现精准有效落地。
从技术落差到服务平权
AI助手填补基层能力鸿沟
在山阳县人民医院,医生正在“门诊智能体”的辅助下,为一名骨折患者复查。医患对话的同时,智能体仅需数秒,就能给出诊疗建议、自动生成标准化电子病历和医嘱清单。这是AI技术赋能临床诊疗的一个场景。
针对人才技术短缺,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质量全面实时监管难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山阳县人民医院联合众阳健康打造了门诊医生智能体、住院医生智能体、质控智能体等一系列智能化产品,相当于给每个医生配备了超级助手,推动医疗资源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平权化。
“有了这个超级助手,我们能结合智能体辅诊建议更细致地询问病情,给出更精准诊断方案。现在病历书写时间缩短了70%,病历质量提升50%,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诊疗的能力,对我们帮助很大!”医生称赞道。
可复制的“山阳密码”
“云健康”一体化解决方案
当山阳县医共体建设经验从秦岭深处走向全国,其技术支撑方众阳健康揭开了可复制的密码。
针对医疗卫生体系割裂、资源难以整合协同等医共体建设痛点,众阳健康依托SaaS化云健康平台,按照 “一中心、一朵云、一平台、一张网、一个码、一生服务” 建设的思路,采用集约化路径,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数字化能力支撑下的全新服务模式:数据互通筑基,通过构建标准统一医共体云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全域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业务整合强基,通过各大中心、各大体系建设,推动牵头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分级诊疗枢纽功能;智能管理增效,以业务数据反哺人财物协同管理,最终将“共”的效能转化为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由此推动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分级诊疗机制真正落地,形成“可复制、真落地、见实效”的县域医共体建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