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改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促进分级诊疗手段之一的医联体建设也正式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重点任务。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引发的文件中,明确将医疗体分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医疗共同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这四种主要组织模式。
其中以县域医疗卫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共体”已成为县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建设医联体的主要模式,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分级诊疗新模式。安徽省天长市被评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示范县,“安徽省医共体模式”瞬间火遍了全国。中国数字医学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医共体模式”理念创始人之一的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院长吕满民,听他讲述如何依靠信息化手段推动医院创新管理。

采访现场(中国数字医学记者采访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院长吕满民)
全国首创“医共体”模式的创立
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及中部同期平均水平,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少、能力低、水平差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为解决这一现状,安徽省率先进行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在全国首创限于“医共体”模式,努力缓解看病难的问题。而谈到“医共体”模式,吕满民院长表示,其实际上就是服务、利益、责任和发展共同体四位一体的区域医疗共同体。据记者了解,吕满民院长作为这一理念最初提出者之一,始终坚持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工明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医共体”,助力安徽省医改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正是拥有了前瞻性的决策思路,吕满民院长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路上始终走在最前端,不仅依靠信息化手段,同时将“正气”理念灌输在管理之上,将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打造成优秀医院管理样本。

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院长吕满民
优秀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谋后动”
安徽东至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曾先后荣获“省文明医院”、“池州市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家卫计委列为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一阶段500家县医院。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颁发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证书及牌匾。可见,安徽东至县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之路取得了较高成就和认可度。
古人云:“先谋后动,动则必成”。
对于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吕满民院长也是秉持“先谋后动”的理念。吕满民院长表示,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观念是信息化是手段。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也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对医院的运行管理起到支撑作用。主要包含实现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流程闭环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主动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
其次在建设之初,要设立“标准”。吕满民院长介绍其一是全面,其二是稳定,其三是可持续性。也正是最初设立的这“三大标准”,正确指引了东至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之路。
全面。
医院信息化覆盖着医院各部门各项工作,结构上各系统互联互通;功能上对内人、财、物的运行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对病人可做到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关注、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连接,数据互通。
稳定。
包含了医院信息科的“维稳”能力、软件公司自身的稳定性、医院与软件公司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系统自身运行及升级能力的稳定度。依靠高度稳定性能才能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牢不可破”。
可持续性。
医院信息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院的发展,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动态管理。其中包括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适应时代发展的可持续性、个性化需求提出的新思路,以及人力、物力等持续的投入。
最后,建设之中,全院人员参与。吕满民院长指出,以建设全面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信息系统为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全院人员参与。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让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走进来”,让医院的员工“走出去”,实现共同协作,提升系统应用实践效率。
坚持医院管理者职能 打造院内一股“正气”
在与吕满民院长的沟通中,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吕满民院长有其自己的理论模型,值得其他医院在建信息化之初学习和参考。不仅如此,在医院管理的理念中,吕满民院长也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坚持。
作为一家医院的管理者,吕满民院长表示其肩上必须扛起“两大职责”,一是服务好患者,借助信息化等手段,提高医疗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二是服务好职工,依靠绩效考核等手段,提高职工满意度。而实现这“两大职责”的前提,就是需要树立“正气”,所谓“正气”,就是加强管控,提高成本核算的能力。而这股“正气”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吕满民院长介绍称,如何能既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我们医院开展了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成本核算,有效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公正公平考核医院员工,激发员工积极性,最终实现医院管理水平的稳步上升。
(来源:中国数字医学 记者:孙杨)